糖尿病急性并发症
n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
n 高渗性高渗状态
n 低血糖
n 糖尿病并发感染
n 乳酸性酸中毒
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感染
n 皮肤及软组织
n 泌尿生殖系统的感染
尿道炎 肾炎等 男性有前列腺炎
n 肺结核
n 肺部感染
n 消化系统感染、气肿性胆囊炎、胆囊与胆管结石、胃肠炎等
n 牙周病
n 特殊感染
1毛霉菌病(鼻脑毛霉菌病) 2恶性外耳道炎 3坏死性蜂窝织炎
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及其特点
n 心血管疾病——冠心病
n 脑血管疾病——脑缺血发作, 脑梗死,脑出血
脑组织对缺血、缺氧非常敏感,阻断脑血流30秒脑代谢发生改变,1分钟后神经元功能活动停止,5分钟出现脑梗死。
n 周围血管病变——间歇跛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:男性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3.5倍、女性为8.6倍。
Ø 间歇跛行: 中小血管闭塞-缺血-无力、酸胀、疼痛、麻木,走一会出现-休息好转-再走再出现。
Ø 静息痛:休息时疼痛加剧,夜间尤甚。
Ø 皮肤颜色和温度的改变:变白或紫红,四肢冰冷。
Ø 肌肉萎缩
Ø 坏疽
糖尿病微血管病变
n 视网膜病变: 视物模糊、出现黑色斑点。
n 血液流动的缓慢—微血管瘤的形成—出血继而出现渗出—最终导致玻璃体积血—视网膜脱落—失明
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分期
n I期:肾脏体积增加,无临床症状
n II期:尿微量白蛋白正常,但肾脏基膜增厚,仍无临床症状
n III期:早期糖尿病肾病;
尿微量白蛋白(20-200ug/min)
n IV期:临床糖尿病肾病。
临床蛋白尿>200ug/min(或尿白蛋白排泌量>300mg/24h;或尿蛋白>0.5g/day),可伴有水肿、高血压
n V期:终末期肾功能衰竭。有氮质血症和肾功能衰竭。BUN,Cr 显著升高。
糖尿病的周围神经病变
n 感觉神经病变:常见,多对称性由远端向近端进展,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及各种感觉障碍。如前期的手套袜子感觉、麻木、疼痛、蚁走。后期的感觉减退 消失、肌力减退,眼睑下垂等。。
n 运动神经病变:手指、足趾间小肌群萎缩无力
——早期可只表现为感觉或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下降
糖尿病的自主神经病变(1)
交感副交感神经的传入和传出纤维均可受累
Ø 心血管系统:卧位高血压,体位性低血压;
安静时心率加快>90次/分),而运动时心率不加快;无痛性心梗等
糖尿病的自主神经病变(2)
n 消化系统:吞咽困难,胃轻瘫,肠麻痹,腹胀,腹泻便秘交替
n 泌尿生殖系统:神经性膀胱、阳痿 早泄
n 出汗异常:多汗 无汗 半身汗
n 对代谢的影响:对低血糖感知减退或无反应
n 中枢神经:多发性腔隙性脑梗 认知力低下、焦虑、烦躁、记忆力减退等。
n 脊髓:依损害部位的不同而会出现相应的症状,脚后跟闪电样的疼痛,不太不稳、看地走路,如踏棉花,闭目难立或痉挛步态,站立时不能蹲下,坐位时不能自动站立,伴有近脊髓端的肌群无力 萎缩,呈进行性加重。
糖尿病眼病:白内障,青光眼,角膜病变,麻痹性斜视。
糖尿病足 —概述
糖尿病病人因末梢神经病变和/或下肢缺血,常合并细菌感染等各种因素,引起足部疼痛、足溃疡、a端坏疽等的一种病变,统称为糖尿病足。
糖尿病足—病因与诱因
n 糖尿病引起的下肢周围血管病变
n 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
n 足部畸形继发的各种损伤
n 感染
糖尿病足 —临床表现
足溃疡 足坏疽 A. 干性坏疽 B. 湿性坏疽 C. 混合性坏疽
——病变可由皮肤进展至筋膜和骨骼、关节
糖尿病足—防治
n 预防重于治疗
n 教育是预防糖尿病足的最重要措施
——增加患者对糖尿病足发病和防治的了解
糖尿病足—预防措施
n 糖尿病人的教育和自我监测
n 戒烟
n 指导患者进行足部护理
n 消除已知的危险因素
n 严格控制血糖
n 定期检查
糖尿病足—护理原则
n 每天检查足
n 穿合适的鞋和鞋垫
n 穿鞋以前要检查鞋内是否有异物
n 防止烫伤,洗脚前由家属或体温计试水温,应小于40℃
n 不要赤足
n 定期看医生
n 戒除不良习惯如吸烟等
糖尿病足—检查
仔细观察
n 皮肤干燥 ?有裂口裂纹吗 ?
n 皮肤温度,颜色怎么样 ?
n 趾甲异常
n 受压点怎样,有老茧吗?
n 各种损伤、擦伤、水疱,肿胀、溃汤?
n 有感染吗?
n 足背动脉能触及吗 ?
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
n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是继发性的,与三大代谢有关,而且与钙 磷 镁等矿物代谢也密切相关。
n 临床表现
n 腰背疼痛、骨疼、抽筋、乏力、身材变小、骨骼畸形、易骨折等
n 大多患者血钙浓度不会下降 只有x线或骨密度测量才能早期确诊
n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原因
n 胰岛素不足:消耗大量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使骨的基质减少;环磷酸腺苷的生成增多,促进骨的吸收,骨量丢失。
n 高血糖:导致高渗性利尿大量的钙 磷 镁随尿排出;肾损害时肾小管的重吸收发生障碍及维生素D的生成减少,导致肠道对钙的吸收能力下降。
n 钙摄入不足:导致血钙水平低,刺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,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,促使骨钙离开骨组织进入血液补充血钙。
n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
n 饮食和锻炼是俩大法宝及日常生活中的自我防护
n 积极控制血糖
n 补钙及维生素D:钙剂 维生素D 降钙素
n 戒烟戒酒
n 物理疗法:晒太阳 红外线或磁疗
n 精神 心里疗法:实验证明人在心情愉悦时体液呈碱性,骨质不会流失;在精神 心里不佳时体液呈酸性,就会导致骨钙的流失。